墾丁鵝鑾鼻公園自2017年起,斥資逾億元將老舊賣店改建為現代化綠建築,但過程中卻意外挖到石棺、貝塚,趕緊依《文資法》停工,並委託清大考古團隊進行調查,如今更有重大發現!
圖片來源/國立清華大學臉書,下同
根據《鏡週刊》、《三立新聞網》報導,清華大學人類學研究所教授李匡悌率考古團隊於2019至2021年間,在屏東縣「鵝鑾鼻第一遺址」進行考古行動,順利挖掘出極具價值的文物,目前在縣政府與墾管處共同支持的「鵝鑾鼻最南點工作站」整理及研究。
那麼,究竟有何發現?副教授邱鴻霖表示,該區墓葬出土51具,其中10具使用石板、珊瑚礁葬具,據定年結果顯示,人群密集活動的時間,約為4,200至3,800年前。此外,邱鴻霖指出,現場還有大量貝器的成品、半成品、胚料、加工過程廢料與相關的工具,懷疑是座「貝器加工場」,可見鵝鑾鼻人有一套獨特的「貝器加工藝技術」。
邱鴻霖強調,以上不僅是台灣首見的史前時代貝器加工地點,更是太平洋島嶼最古老、面積最大的貝器加工場,且與太平洋島嶼發掘到的貝器相似,顯示南島族群曾在4千年前與海外交流互動。
圖為貝質鯊魚牙飾。
圖為貝質魚鉤。
圖為貝錛,可用來進行切割工作。
根據《中央社》報導,邱鴻霖呼籲,文物出土後無適合的地方保存,需要政府給予協助,做好協調和規劃,讓它們可以成功展示,也能照顧當地居民、振興觀光,形成重要的教育場域。
算是超重大發現捏!
(往下還有更多精彩文章!)